信用卡拐点已至,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八 )

第一,信用卡业务的子公司改革。信用卡子公司并非一个新命题,光大、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已经率先成立了信用卡子公司,虽然独立后需要面临渠道、业务协同等问题。但同样的,专业化经营的信用卡公司能够更独立、更快速的适应市场变化,也具有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风险隔离意识。同时,理财子公司的成熟也将为信用卡子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借鉴和经验。

第二,发展更多样化的产品。目前国内的信用卡是以代币卡、联名卡居多,有抵押信用卡和认同卡仍然有待发展。以认同卡为例,很多高校都联合银行发行了高校认同卡,但缺乏足够的精细运营。慈善类的认同卡同样如此,随着慈善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该类信用卡也许是突破发卡数量瓶颈的一种方法。

第三,商业信用逐渐发展。美国信用卡发展是由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发展,所以发卡主体包含了银行和非金融企业。而我国是“银行+政府”主导的银行信用模式,法律规定只有银行才能发行信用卡,但消费贷款与支付/银行账户的结合诞生了一种“虚拟信用卡”,典型的如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美团买单,这种模式与商业信用模式极其相似,突破了银行信用卡的牌照限制,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这种产品正在逐渐扩大影响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