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刘慈欣,危险的郑渊洁:童话故事里有什么“理所当然”?( 四 )

蒲松龄的这番描绘,在某种程度上与刘慈欣所写的少年萨沙在空中见到的星星景象与摘星情节相似,但与《雷曹》里主角所见的“莲蓬天空”不同,刘慈欣笔下的星辰是会移动的,“无数的星星缓缓移过。星星大小不一,最大的有西瓜大,但一般都是苹果大小,都发出晶莹的银光……近处的星星看上去比较稀疏,但前方的渐渐变密,直到无法分辨出单个星体,形成发光的雾状浩瀚的银河,”刘慈欣在《烧火工》中写道。

刘慈欣这篇童话与创世童话或传奇小说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科学性或者说科学幻想性——鲸骨做成的火箭飞上天空将月亮锚住、涂满鲸油的太阳滚在海中会被点燃等情节安排,在大的虚幻框架里遵循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尤其是发射鲸骨火箭的段落:火箭发射了三次,前两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才锚住了月亮,如同一次科学实验的三次尝试。

安全的刘慈欣,危险的郑渊洁:童话故事里有什么“理所当然”?

BUTU绘,来源:《烧火工》将科学或者科幻的元素渗透入童话,也是以科学观念来引导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早在上世纪,周作人就思考了童话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以丹麦作家卡尔·爱华尔德的童话《两条腿》为例,批评中国的儿童读物缺少科学性,教给儿童的要么是儒家教条,要么就是实用世务,这两者之间的科学童话是稀缺的。“倘若有人问儿童应具的基本常识是些什么,除了生理以外我就要举出这个来。中国人的小学教育,两极端的是在那里讲忠孝节义或是教怎样写借票甘结……”周作人说,“中间的总算说是要给予他们人生的知识了,但是天文地理的弄上好些年,结果连自己是怎么活着的这事实仍是弄不明白。”对比之下,《烧火工》讲的既非仁义道德,也不是经纶世务,作者认真描述了鲸骨火箭勾住月亮的操作,还将被固定住的月亮形容为一个“银色的大风筝”,保留着几分童真童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