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刘慈欣,危险的郑渊洁:童话故事里有什么“理所当然”?( 六 )

请注意这些穷人有钱以后的细节——在《鸡舍里的王子》里,穷人每天都有鸡和小牛肉吃了;在爱沙尼亚童话《幸运的牧童》里,穷人买了新的马匹和铁耙(更有名的应该是《渔夫和他的妻子》里的不同阶段的物质升级),这或许可以看作童话替穷人着想的完满终局。单从穷人的结局安排来看,《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显然就不那么完美了——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被称为“废物”的洗衣妇,还是卧在铜猪身上的流浪儿,都没有获助于什么神异力量以改变贫穷的处境——还没吃上鸡和小牛肉,就黯然死去了。只不过,这些死亡不全然是残酷的,希望飘渺却仍留存:毕竟,卖火柴的小女孩看见了天国,流浪儿出身的青年艺术家曾在铜猪身上梦见辉煌的美术画廊。

安全与不安全:突破“保险箱”的局限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刘慈欣观察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写作中的“保险箱效应”十分常见,强调安全感,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关照,他更称赞的是一种能够突破这种安稳“保险箱”套路的儿童文学——能够解释世界的复杂与残酷之处,触及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伦理,而且在深刻认识之后仍为儿童保留童心与好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