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下一个必争之地( 六 )

1970年,斯蒂文·威斯纳(Steven Wiesner)就设想量子信息处理是解决密码逻辑认为较好的一种方式,这是量子计算最早的火花。

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论述使用计算机模拟量子系统的论文中,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认为,在经典计算机上模拟量子力学需要指数级的硬件投入,而他给出的建议则是,使用量子计算机。

而在 1994 年,贝尔实验室的休尔发布了一篇论文,一下子让量子计算的概念大放异彩。在这篇论文中,他展示了量子算法分解一个 1000 位的质因数所需要的时间,传统计算机大约需要 10 万万兆年的时间,而量子计算机的话只需要 20 分钟就可以做到。这样的对比,让量子计算的概念迅速传播开来。

在 1998 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量子计算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实现两个量子比特来进行信息的运算。时间快进到 2017 年,IBM 证明了用 50 个量子比特来进行计算是可行的。在 20 年的时间内,量子比特的数目提升了 25 倍,略慢于经典计算机中的摩尔定律。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发射出了全球首颗设计用于进行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墨子号”实现了从北京到维也纳的7600公里的量子保密的通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