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街的历史风云(上)( 四 )

到了嘉庆二年(1797)陕西会馆扩修了正殿,且在大殿后筑有祭祀陕籍名医孙思邈的“药王庙”,后来毁于战火。到光绪十一年(1885),陕籍川省布政使程预首倡,在成都的“庆益”、“益泰”等33家商号出资,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比康熙年间的陕西会馆更为气派的“陕西会馆”。

清末保路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曾在此会馆内建保路同志会的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会馆曾一度改作招待所。现在的陕西会馆仍在原址,位于蓉城饭店内,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05平方米,通高18余米,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覆黛色筒瓦,两层翘檐。正脊两端各有1.5米高的龙形兽物。底楼擎柱为石柱,四角石柱到顶。大殿木质窗棂,雕镂精细,斗方云饰,彩绘飘逸。整个大殿体现了北方建筑的浑厚风格。1981年4月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陕西会馆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2 名流青睐“不醉无归”小酒家

自打陕西街建了陕西会馆之后,陕西街的风貌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到这里来的陕西人以及省内外各州县的客商渐渐地多了起来,与之配套的商店、医院、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也应运而生,日臻繁荣。更有豪华私宅也建在其间,街南有刘文辉私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