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系VS阿里系:从战略、组织到执行,究竟有何异同?( 四 )

“佛系文化”的腾讯,“狼性文化”的阿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规模巨大、变幻莫测的江湖。在互联网的江湖,存在着几个大名鼎鼎的“毕业生组织”:腾讯的“南极圈”,百度的“百老汇”,阿里的“前橙会”,京东的“东成西就”,等等。其中,腾讯和阿里的校友会无疑是规模最大的——它们都有几万名离职员工,其中既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高管、骨干,也有大批创业者。

如果你参加过两大校友会的活动,肯定能立即发现文化差异:在“南极圈”里,人们保持着礼貌和克制,从头到尾不温不火,就像普通的社交活动;在“前橙会”上,气氛要热烈的多,经常出现轮流干杯的盛况,好像久别的战友重逢。有些人觉得腾讯校友太冷淡、对老东家缺乏认同感;有些人却觉得阿里校友太入戏、感情表达太直白。对于那些在腾讯、阿里都工作过的人来说,赶两个场子可能会有“人格分裂”的错觉。

腾讯系VS阿里系:从战略、组织到执行,究竟有何异同?

图4/33

其实,从校友会的组织方式上,也能看出腾讯、阿里的深层区别:阿里的“前橙会”获得了官方的全力支持,经常有阿里高管、合伙人出席,马云本人也多次送来祝福;腾讯则既有民间的“南极圈”“单飞企鹅”,又有官方的“青腾汇”。事实上,“青腾汇”的定位根本不是腾讯离职员工组织,而是腾讯发起的“高端创始人社群”,其中很多会员未曾就职于腾讯。换句话说,从阿里离职的人,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组织;从腾讯离职的人,理论上能找到好几个组织,也可能是永远找不到组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