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在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三 )

采访人员拿出一个有残余液体的饮料瓶,来“考验”她的垃圾分类“功夫”,何琴芳熟练地将瓶子里的剩余液体倒进下水道,指了指瓶子上的标签纸,“这是干垃圾,要撕下来的。”“瓶子嘛,就是可回收垃圾。”

瑞金二路街道绿化市容所所长唐禹介绍,上海市环卫部门有这样一句话:“不分类、不收运”。“一桶湿垃圾的纯净度要在90%以上,如果打开后湿垃圾里混入了塑料袋、餐巾纸之类的,就不会收运。”

“实际上,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认为,最开始以为习惯是一件很难转变的事,大部分市民应该会不理解,“但没想到支持的占大多数。”虽然垃圾分类才起步,大家才开始会分不清楚,但是最重要的意识已经根植于大众心中了。

地点2 南京路步行街

10岁男孩:蛋糕是湿垃圾,但我要吃光

7月3日上午9时,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每走几十步,就能看到一个两分类不锈钢垃圾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将蛋糕外层的塑料包装纸撕下来,举在手里大声说:“这个是干垃圾。”他晃了晃手里的蛋糕,“这是湿垃圾,但是不能浪费,我要吃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