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在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四 )

杨先生是南京路上开出租车的司机,干这行有20年了。“现在垃圾分类都成了上海人的必备技能了。”他告诉采访人员,“是比以前麻烦点,不过能让城市文明程度更高,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事。”

地点3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大学毕业生:不敢再随便点外卖了

7月3日晚8点,采访人员来到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校园里,教学楼、办公楼等公共区域,都配备了贴有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标识的两分类垃圾桶,而四分类垃圾桶主要集中于学生生活园区。除此之外,采访人员还在学生生活园区南区发现了4台可回收垃圾智能装置,扫微信二维码投放可回收垃圾。据报道,该机器为杨浦区两网融合自主研发,由爱回收免费提供。目前,在南区和北区学生生活园区共引进了10台同类型的垃圾回收机器。

在校园里散步的刘女士,一年前还是这里的学生,目前在附近上班。谈到垃圾分类,她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敢再随便点外卖了。”在学生时期经常点外卖的她,现在却总是为吃剩下的食物该如何分类而发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