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国家形象塑造(设计之美·新时代 新生活)( 二 )

大学校园的营造,不仅重在功能体系的优化完备,更重在自然与人文空间的构建,这代表着中国人智识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的教育理念。将传统建造、人文思考、艺术表达等铸为一体,打通传统和现代建筑语言及建造技艺之间的隔阂,应成为中国艺术院校基于自身优势深挖传统的着力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广泛应用夯土和江南旧屋的老砖瓦,使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交相辉映。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就地取材、师法自然,使建筑在山川中随形就势。这样的校园既体现了林泉雅居的书院传统,也蕴涵着雅正质朴的审美意趣,更彰显出空间营造与心灵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成为展现中国教育文化形象的一扇窗。

传承与创新交融

21世纪,人类正经历新一轮科技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生活。技术变革的颠覆性、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丰富性与中国地域形象的多样性,不仅为在地化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层次,更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拓展出多元维度。如何运用新技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多重意涵,借由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折射出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中国形象,是诸多艺术院校在文化实践中长期思考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