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国家形象塑造(设计之美·新时代 新生活)( 三 )

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场馆设计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于中华美学的风雅中融入创新的时代感。场馆对江南本土建筑风格进行现代性转化,建筑外立面以数万根钢索构成网状肌理,以丝、线象征江南蚕桑文化与连通世界的网络。场馆创造性地提炼出江南水乡与网络社会的内在共通处——散点式互联,引入“小活动场所系统”概念,于场馆中建成诸多类似小亭和围廊的小场所,供展开非正式小型讨论。这与网络社会独立却互联、节点分散却资源共享的特质相呼应。由此,在神、形两个层面上,江南风情与网络社会、乡土中国与时代生机交互共生。

除此以外,无论是中央美术学院参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象设计,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与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均在挖掘、承扬传统文脉的同时,将立体可感的新媒体技术融入设计实践,创新表达方式,勾勒出一幅包容大气、活力喷涌的强国画卷。

理念与视觉并重

在中国人文传统中,艺术创作的要旨在于承载和传递价值观,即“文以载道”。这一观念深切影响着当代的艺术创作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