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的散言散语(海外华文作家研究)( 三 )
张翎曾说,“我一生都在逃离故土,我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那个我一直都在逃离的地方;我明知道我已经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我却在试图通过写作一次次地回归故里。”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兴起,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兼容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的学术问题。我注意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批海外华文作家的起步都是与大陆重要文学刊物的编辑对他们的倾力扶持有重要关联,正如张翎在散文集中《文学的驿站》一文里所回忆的:1995年,张翎在成为专业听力康复师解决了谋生问题后,开始了她的作家梦想,那年她完成了一部名叫《寻》的中篇小说,寄给了上海的《收获》杂志社。仅在3个星期后她便收到了编辑李国煣的传真,通知她《收获》即将刊登她的小说《寻》。“《收获》以如此快捷的速度,回应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作者的自由投稿,我当时的震惊和喜悦不言而喻。”
《收获》被张翎称为文学驿站,在她文学创作道路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曾在《收获》发表了8部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张翎在散文集中的“书言书语”中提及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主编韩敬群、责编朱丹,作家出版社编辑袁敏对她的小说创作出版的影响。张翎的这些详尽记录对我们梳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梳理大陆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