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有望跨越仿真—现实鸿沟( 二 )

机器人“活得”比你想的要难

一个机器人的“生命”,是从仿真开始的。

机器人工程师们首先会看引导软件在虚拟世界中是否表现良好,如果令人满意,这个软件就会被放进机器人体内,应用于物理世界。

但在物理世界中,看似很小的障碍都会让机器人陷入困境,他们不可避免地遭遇“真实世界”带来的无数巨大难题——那些无法预测的表面摩擦力、结构柔性、振动,以及机器人自身的传感器延迟、致动器转化不良等等,这一连串障碍,几乎没有一个能用数学模型提前假设。

过去几十年来,工程师其实也在不断尝试通过基于预测性数学模型(经典控制论)的软件,去引导机器人进行肢体活动。然而,这个方法在引导机器人肢体执行行走、攀爬和抓取不同形状物体这类极为简单的任务时,被证明无效。

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即使再应对自如,进入真实的物理世界,也会如懵懂孩童般跌跌撞撞。

机器学习或能弥合仿真与现实差距

当人们已习惯机器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蹒跚学步,科学家们却突然点亮了希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