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能赋能制造,曾经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四 )

图片来自联想官方

在数控中心上实时同步的 9 块屏幕中,能看见工人的只有一处,这个环节是包装。但工作人员说,这个环节很快也将做成自动化的设备。在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的加持下,这家智能制造基地对外的成绩是:全球每销售 8 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 1 台是其所生产制造。

附着电容、电阻等诸多细小零件,被称为 Fader 的数条带状物料供给,正在被一点点吸纳进松下的白色贴片机内。等到再「吐」出来,一块 Thinkpad 的主板就加工好了。理想状态下,这条生产流水线应该有恰好足够多的物流来保证生产所需。

但达到理想状态十分困难。以往物料要是消耗完了,松下的设备上会亮起红灯,这时工人需要在 22 条生产线上来回走动,期待能及时发现「报警色」,尽快从囤积的 10 个小时物料中找出补给。

而现在,在每条生产线上都悬挂着一块屏幕,绿色离补给时间还较远,黄色代表还有 60 分钟,再到橙色、红色,时间越来越近。而当看到黄色标志时,两三名工人就能轻易找到需要补给的设备。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联想基于这些标准化的智能设备做了加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