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精神的视觉史诗(逐梦70年)( 二 )

新中国的成立,需要新的文艺作品,需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新风格、新样式、新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的几次大规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研讨,形成了一种创作机制,并直接促进了这一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文化部下达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任务;同年2月,中国美协机关刊物《人民美术》杂志发表了题为《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的发刊词,随后组织召开了“历史画座谈会”。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由此产生和保存了一大批经典作品,油画如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林岗《狱中斗争》、艾中信《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胡一川《前夜》、全山石《英勇不屈》、罗工柳《前赴后继》等。20世纪60年代前后,叶浅予《北平解放》等中国画,也是反映革命历史的时代佳作。1961年6、7月间,中国美协在北京召开了三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主要讨论革命历史画的题材与创作手法问题,与会者的普遍共识是,要表现好这类题材,关键在两点:一是立场,即对史实的正确理解;二是艺术处理,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