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用笔的基本功可检验书家功底( 二 )

关于中锋执笔,清代书家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说得清清楚楚:“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端若引绳,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这段话,值得每个书家好好推敲。

春秋、战国之前的文字,如殷商、甲骨和石鼓文,是以骨石、青铜的锐锋,直接刻在龟甲、兽骨和石头上,痕迹之“中”自不必论,金文、大篆刻范之后,以青铜熔铸成形的文字,点画中凸、立体圆厚,增加了文字的雄浑之象,刻铸铭文如《毛公鼎》《石鼓文》,其中锋用笔清晰可辨。

东汉隶书、碑刻大盛,隶书书写是在“万毫齐力”“笔笔中锋”的同时,于起笔之始、收笔之末,略将笔锋倾侧,使点画的形、势、姿、态,有了方向性映带的意象,从而产生了寓侧为中的“侧锋”。

魏晋时期,人性觉醒,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注入个性,“以中为骨,以侧为变”的笔法,逐渐成为书家们的常法,“永”字的侧、勒、努、趯等笔画,虽然皆有侧锋参与其间,但始终不离“以中为骨”的原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