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用笔的基本功可检验书家功底( 三 )

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里的“尽一身之力”,并不是使用蛮力,而是运笔时必须力贯笔尖,以达到“万毫齐力”,其实就是中锋用笔。“以中为骨”要求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必须巧妙而准确地调整运笔时提、按、顿、挫的笔法,以及 笔锋的角度和方向,以保证中锋用笔,从而达到“永字八法”中对点画书写的基本要求。

包世臣书论强调的“中实”,“锥划沙”,“屋漏痕”都是对中锋运笔的形象描述。这些技巧技法,难度极高,非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掌握,所以深厚的功底成为书法家必备的基础。史上书法大家,无不是以“中锋为骨”达到创作高峰的。

但是,凡事有度,不可矫枉过正。

“中锋为骨”并不是“笔笔中锋”。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若要有骨有肉,仅仅凭借“笔笔中锋”是做不到的。清代书法家汪澐认为“作字之理,不过‘中锋’二字尽之”,这话颇有代表性,结果,清代书法出现了广为后世诟病的“圆光齐亮”的“馆阁体”,原因就是因为“笔笔中锋”缺少变化,呈现出来的书法整齐划一,缺少了精、气、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