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网综里的中国音乐( 五 )

音乐网综正进入爆发期,但资本、制作方和观众的诉求并不一致。

资本的意愿很简单,借着用户付费的潮流把精品内容做起来,至于形式是美剧化的网剧、嘴炮节目还是音乐网综并不重要,关键是强化从C端获取收入的能力,也就是在付费用户从6000万暴增到3.47亿的过程中当好周扒皮。

制作方给节目贴标签的能力一个比一个强,但有两个套路雷打不破,要么是素人选秀+偶像养成,一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要么把自己当做流量通路,寻找正待引爆的内容和艺人。说白了,以小众之名去赌大流行。

两种套路的价值判断体系其实没有任何差异。

给新晋艺人提供舞台这种事永远是附带条件的,就是你必须有出圈能力,做《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时,米未的余頔就说过,团队的导演会分成3组,每组负责6支乐队,通过4小时的前采,吃透他们的音乐,观察他们的想法、样貌、状态。

这种观察当然不是为了追求精神共鸣,而是挖掘乐队之间和乐队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谁有话题性,谁有棱角,谁比较乖巧,谁有网红潜质,谁可能是流量黑马,谁和谁会撕起来,谁愿意配合表演,所有音乐之外的东西到这时都会浮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