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水塔”清水永流( 四 )

可以说,湟水河水质的好坏不仅事关青海,也影响着下游地区百姓的饮用水安全。为了减少污水直接流入湟水河,西宁市沿湟水河修建了长达16.2公里的污水箱涵。在密集控排的同时,发挥科技作用,大力提升西宁市区及沿湟各县区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2018年,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联合国家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在西宁市湟源县污水厂实施技术改造。“在不改变原污水厂布局、不增加新的构筑物、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优化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及经济指标,深度开发污水处理厂各生化单元的处理潜能,进而实现污水处理负荷和出水水质提升的目标。”提标改造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克非说。

不大改大建,如何实现污水处理的提质增效?关键在因地制宜。

针对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所处寒带地区生化污泥生物活性低、进水水质波动大且前端未设调节池、超负荷运行及高原缺氧等问题,提标改造项目团队找准问题根源,各个击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改造前的一级A标准达到准IV类标准。李克非表示,团队还将继续探索适合高寒高海拔地区污水处理厂原位提质增效运行管理模式,为今后全省污水厂提质增效改造提供借鉴和示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