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设计师为300岁皇家园林设计保护方案( 二 )

颐和园东宫门附近的苇场,有一块1.2万多平方米的洼地,这里曾是昆明湖东堤泄洪区。颐和园把这个地块列为特殊地带,可进行文物保护附属设施建设。在这里建设一座能够同时实现文物保存、保护、修复、研究功能的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成为解决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百年难题”的关键。

年轻建筑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实环境?这关系到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的走向。与天津大学合作,把一群95后的“未来建筑师”请进颐和园,用他们人生中第一件作品为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投石问路”,彰显了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皇家园林的胸襟与视野。

据了解,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颐和园的合作已经有超过60年的历史。2014年,双方签署了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协议,天津大学团队利用全球定位、三维激光扫描、低空信息采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完成了全园95%以上古建筑的数字化测绘工作,绘制图纸3500余幅。

2018年9月,14名学生拿到了题为《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设计》的任务书,要求他们的作品既与颐和园历史风貌相协调,又严格符合相关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