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设计师为300岁皇家园林设计保护方案( 四 )

比较大胆的设想,是给古典园林来个极具现代感的前卫设计。刘青翔、孙亚玮小组认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该完全仿古,“我们放弃了从建筑形制上贴近颐和园的做法,而是选择了更为现代化的处理方式。”刘青翔强调,自己心中的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应该是一座微缩之园,建筑师应该在一块小小场地内重现颐和园丰富的游园特征。

还有的同学从这里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希望未来游客走出我们的建筑后同样成为继承者。”来自中国台湾的交换生黄龙势小组的方案名叫“继承者”,他们的设计除了有传统的展示、修复、库存功能,还别出心裁地规划了“遗产沙龙空间”。黄龙势说,第一次走进颐和园,自己就惊叹于颐和园728米长廊、14000多幅彩画之美,“我希望毕业后能把保护这些伟大文化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有的作品稍显稚嫩,但也充分显示出学生扎实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力。”秦雷颇有感慨,“学生的思路和创意,对下一步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的设计建设,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 胡春艳 通讯员 焦德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