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设计师为300岁皇家园林设计保护方案( 三 )

随着任务书一同下达的,还有一份长长的书单。北京姑娘赵昕怡发现书单里不止建筑类书籍,“还有很多清朝的古籍,甚至乾隆的诗集。”她和同学们开始“啃”古书,一有时间就整天整天“泡”在颐和园里,一边读书,一边实地考察和感受。赵昕怡从小就是颐和园的常客,但这个任务“不是逛公园。看细节、测数据,更要找感觉,常常一站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不要让游客进了颐和园,只看见昆明湖、万寿山和佛香阁等静态的遗产。”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张龙对学生们说,希望将来人们来到这里,能与颐和园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倾听她讲出自己的故事。

从春寒料峭到夏花绚烂,学生们发现,每一次去颐和园都能感受到这座园林的呼吸和变化,绿色萌发,花开花谢,“颐和园的形象在我们的心里也逐渐立体了起来”。

有的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1997年出生的陈丝雨和她的搭档、在天大留学的法国姑娘玛丽,给他们的作品取名为“二元论”。这是玛丽的创意,她说:“我热爱中国文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阴阳’的概念。我们从‘阴阳’中得到了灵感,让一般化空间与自然意趣空间构成对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