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经济迅速降温:中国偶像产业链下全员投机( 二 )

1、造梦的起始

2005年,21岁的李宇春通过352票的短信支持,给国人造了一个梦,也造就了当代中国的第一场民众造星运动。

那一届《超级女声》,在过去由上往下创造流行的趋势中撕出了一个口子。而这个与当时主流文化看起来格格不入的短发女生,却让民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主动选择和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

随后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都想要复制这样的成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张杰、尚雯婕等选手打开了知名度,为如今的娱乐圈输送了不少人才,却无人能够重现李宇春当时万人空巷的现状。

很快,掌握着超女、快男资源的天娱传媒看到了韩流的趋势,首推了5人男子组合“至上励合”,这个韩范风格的男子组合在当年发行歌曲《棉花糖》成为爆款。顺着这个思路,天娱传媒紧接着推出了女子团体iME。此后,太合音乐在音乐人宋柯的加持下打造了MIC男团、深圳华音世纪则以古风音乐为主打推出了七朵组合。

可是,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大陆的偶像团体没有因为市场的苏醒而更加繁盛,反而开始集体走向下坡。直到今日,这些偶像团队已经被市场忘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