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痴与信使的故事( 二 )

1978年起,我在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进修。每次去杭州,我都提前几个小时,必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解放路上的新华书店,看看有什么好的新书,那时,排队买书是常态。记得最长一次,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买到《福尔摩斯探案》;一个是延安路上邮局门市部,看看有什么新的杂志。

买到后,肯定是连夜就读。不像现在,旁边竖一杯清茶,悠闲地欣赏;而是饿狼扑食般地吞读,如果觉得好,再细细地慢嚼一遍,然后在标题旁边写上感想或评介。我,成了一个纯度极高的文痴,好几次梦见刘心武。我知道他是教师出身的,他的《班主任》写的就是教育的事。还有写《乡场上》的何士光,他是贵州的语文教师。我也是语文教师,我多么想像他们那样写小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玉环县城,能算街的,就一条300多米的珠城路,用当地人的话,一泡尿可从街头撒到街尾。要买杂志,只有到台州行署所在地:临海。一打听,玉环到临海,顺利的话,坐长途汽车是三个半小时。我急中生智,连忙写信给在湘湖师范工作的、也属于文痴一类的徐辉老师,要他赶快从杭州去买杂志,并邮寄于我。

信发出大约半个月后,我就专门等在传达室,邮递员一到,就问:有没有我的邮件?邮递员是一位二十来岁小青年,瘦小的个子,听说是顶替了他父亲的职,是玉环本地人,姓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