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痴与信使的故事( 五 )

有一次,小林问,王蒙的《春之声》好在哪里?说实话,对这一篇小说,当时我也把握不准,只有实话实说,这篇小说呀,我只觉得与其他小说不一样,究竟好在哪里?真的说不出所以然。后来,我从《作品与争鸣》中读到了几篇评论文章,说《春之声》采用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顿时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我把这个概念和自己的想法,向小林作了解释,看他的表情,他应该是理解的。

几次来往,我、小林以及那位小学教师都成了朋友。订1983年度杂志的时候,小林同我商量:从1983年起,《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作品与争鸣》这三种杂志,我们三个人,各订一本,然后互相借阅,行不行?我一听,立即说,行啊!但马上又觉得不妥,问:“你也订?”他说:“是的。”你嘛,投递时迟一两天给订户,就不是有看了?小林立即说,那怎么行?虽然我看过不会少一个字,可时间上毕竟迟了。从此,对小林,我在感激的同时又增加了几分敬佩。

后来,小林考进了电大,开始写通讯报道,又开始写散文和诗歌,现在广播电台当了编辑室副主任,与我一直保持着联系。

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故事说不完。这千真万确。现在的青年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出那时文学热潮的高涨,那时文学青年的痴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