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明分享写作之道 除却“三真”不为文( 四 )

随着散文写得多,他逐渐有了更多更深的写作感悟,“散必须有节制。我也读过一些作家的作品,有的还是很有名的作家的作品,写得太洋洋洒洒,以至于自己可能忘记了在写什么。我读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我认为散文的散至少应该遵循这样几点:散得开,聚得拢,围得紧。”

侯志明说,自己的散文写作“三真”观,就是在《藤野先生》《背影》《内蒙古访古》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优秀的文学家的影响下总结形成的。以《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为例。全文是3218字,但前面写了711个字(几近四分之一),才出现了有关藤野先生的描述。这711个字,都写了些什么呢?有“上野的樱花”、“盘着大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标致极了”的“清国留学生”;有“咚咚咚地响得震天”的跳舞;有朱舜水的客死地;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荽,日本的监狱、芋梗汤等等。这些咋看都与藤野先生毫无关系,够散得开了。但仔细想想,没有一句不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的出场,不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比中国的留学生还要关心中国的医学,关爱一个中国的真正有抱负的留学生。这就是聚得拢,围得紧,就不是多余的了。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这么定义文学的功用:“真实地写出一段人生,并为一种朴素的人格加冕,是文学能以感动人的核心品质;而在一种生活背后,看到那条长长的灵魂的阴影,咀嚼它的幸福和悲伤,并思索它的来路和去处,是文学得以重获心灵深度的重要通道。”这段话也被侯志明深深赞同,“这一观点,我认为,尤其应是散文的核心价值。”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张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