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院“坐诊”到社区“把脉”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从法院“坐诊”到社区“把脉”

从法院“坐诊”到社区“把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赖武梨(右一)在社区调解工作室里进行案件调解。

本报采访人员 李万祥摄 两家公司因实缴增资服务协议引发纠纷,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其已支付的合同款以及相关欠款利息。日前,在法治指导员的调解下,双方最终现场握手言和,并在调解书上签字确认。一起复杂、疑难案件在两个月内终于案结事了。

“调解成功对双方当事人而言是双赢。这个案子标的额并不高,一审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如果进入二审又要拖七八个月,所产生的诉讼费用和律师代理费用都会很高。”北京大成(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新宇说。

这一幕发生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调解工作室里。担任该案法治指导员的正是武侯区法院民三庭庭长赖武梨。她告诉采访人员,武侯区法院专门选派14名庭长担任“基层法治指导员”,每月用1天至2天到对口街道社区开展普法讲座、巡回法庭、政务决策咨询等工作,并指导复杂、疑难案件调解,将预防治理做到前端,让法官从在法院“坐诊”变为到社区“把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