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用武之地(高峰之路)( 四 )

前些年流行的网络段子,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以最经济的方式回应人们对故事的需求。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们读故事或者看新闻就更方便了。故事不仅可以化身小说、电影、戏剧,形式多样,让人们百看不厌;故事还具有形象、生动、润物无声的优势,比新闻更耐人寻味。小说家的使命就是把今天的新闻和过去的历史升华成故事。问题是,在资讯海量的今天,作家如何找到自己的故事?怎样抓住社会的脉搏?

搞创作,“笨”也是一种天赋

的确,时代生活多样庞杂,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现实生活在丰富性上永远大于文学创作,但不管它多么丰富、怎么变化,也不能代替文学,不能代替心与心的交流。越是在资讯海量的今天,越需要创作者诚实面对自己,在感知生活、感知社会过程中感知和捕捉自己的心跳,如此才能将心比心,跟读者、跟整个社会的心连在一起。过去一位老编辑跟我讲,写作时千万不能忘了身后有读者站着,你自己感动还不算,得让读者也感动,这才算把个人感悟跟社会神经搭上线了。我年轻时也写过戏,导演要求我写台词时,一定要面对观众,摸准观众喜怒哀乐,观众才会沉浸其中,随剧情发展有哭有笑。因此,有经验的作家写作时,一定把自己分裂成两半,一半是演员,另一半是观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