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被二次元改造的中国城市( 八 )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一些比较成功的“痛城”样本身上汲取一些参考经验呢?

例如,城市文化形象的动漫化告别“儿童专供”,不要过分低龄、刻板。日本各个府县的人偶形象,都在结合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性格演绎,有的呆萌,有的丧病,在加上玩偶运动会等各项活动,让形象更加契合全社会对“萌文化”的追求。让杭州公交变成“痛车”的《狐妖小红娘》,所讲述的纯爱故事、历史文物等等,在中青少年群体中都有很好的接受度。而讲述中学生故事的青春动画《昨日青空》,更成为浙江兰溪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更具广度的角色定位,才能进一步带动游览场景的延伸。

正在被二次元改造的中国城市

当然,形象运营并非一劳永逸,从角色经济到内容观光,需要不断赋予当地动漫IP以故事和情感纽带,通过立体化运营与观众产生共振。

比如熊本熊的营业就特别努力,一方面组织了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运营,策划了“腮红出走”、迷失大阪、参加红白歌会等营销事件;同时还开放了熊本熊的版权,靠免费授权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创作者和商业机构为其制作同人作品和周边,打响知名度。想要在后续传播上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恐怕需要让城市形象IP与受众端建立更密切的关联才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