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失蹄,谁在编织涪陵榨菜“神话”?( 三 )

7月31日涪陵榨菜遭机构大幅抛售,三大机构席位登上龙虎榜卖出榜单前五位,同时连续两个交易日被北上资金抛售两个亿。

除了上半年各大“爆雷”事件的影响外,市场对涪陵榨菜“品牌”及“定价权”的过度包装,为这场“暴跌”做了重要“铺垫”。

2016年8月,中信证券一则名为《探寻定价权壁垒,穿越牛熊周期》的策略报告在A股市场广泛流传,其中提到一句“寻求有定价能力的公司是最终穿越牛熊的保障”,至今仍被众多投资人挂在嘴边。

彼时,距离2015年的股灾过去一段时间,长达一年多的调整让众多投资人急需一个“重建信心”的契机,可以“穿越牛熊”的“真成长”股,成了众多机构投资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消费升级”这一概念的催化之下,人们在白酒、食品、医药等消费板块的龙头企业身上,看到了有着与“穿越牛熊”所需要的“抗周期性”、“用户粘性”、“定价权”不谋而合的特质。

这种逻辑获得了买方机构的集体追捧,尤其是在风险事件频繁爆发的背景下,消费股成为基金经理相约守卫的坚定堡垒,这在今年一季报、中报数据中,都一览无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