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打假,是一场永久性的战争,打假技术如何改变中国?( 三 )

八九十年代,有批神秘人曾反复游走于贵阳市和仁怀县之间。在贵阳,他们找买家、谈订单;到仁怀,他们几个电话,就能把基酒、酒瓶、包装约送到指定地点,组织生产。通常一夜时间,数十乃至上百箱假茅台就被造出来。然后,货走人散,踪迹不见。

这群人,自称“二分厂的”。他们造的假茅台,仅1992年被查出来的,就相当于茅台厂年产量的六分之一。

罗德明,是其中干得最大的。

1988年8月,贵州某检查站查获一整车“假茅台”,随即挖出罗德明团伙。他们在茅台镇以“台良”、“华文”、“台酒”等白酒作为酒源,在重庆买打包机,在贵阳订包装箱,又雇了7个工人贴商标、打包装。仅在6-8月间,就非法获利209万。

罗德明只想谋财,假茅台也没有喝死人。但特定历史条件下,他成了中国“造假死刑第一人”。

【2】

实际上,罗德明的死没有掀起太大波澜。1993年,央视“315”晚会上,那英一首《雾里看花》传唱大江南北,但没几个人知道这是首“打假金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