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宏观政策彰显定力( 二 )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认为,从目前政策应对看,一是要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继续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政治局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强调宽信用,特别是宽中长期信用是此次政治局会议的最大变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可能正在从降低融资成本变为优化融资结构、增强中长期资金的可获得性。同时,宽信用的对象是民营企业和制造业,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趋严,因而属于结构性宽信用,并不是要大水漫灌,追求信用总量上的“一宽了之”,总量型的宽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主要手段是降低风险溢价,同时配合限制财务软约束主体挤出效应等减少市场失灵的措施。从实际效果来说,“宽货币”对降低债市收益率和大企业融资成本效果较好;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融资主要渠道并非发债,而是信贷和非标,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溢价过高,而非无风险利率高,因而对小微企业结构性宽信用的主要手段是降低风险溢价,同时配合限制财务软约束主体挤出效应等减少市场失灵的措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