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春心托杜鹃 在海窝子探寻古蜀之源( 四 )

杜宇后迁都郫犹不忘瞿上

秦以前,岷江上游与成都平原交通皆取道于湔水山谷,从海窝子下行一日可达绵水(绵远河)、雒(洛)水(石亭江),上行二日过草甸翻玉垒山(九顶山)可达绵虒(属茂县)。《华阳国志》中所言“湔山”,据称起于新兴镇的阳平山。湔水,今彭州海窝子河,从九顶山太子城峰发源,出关口注入沱江。湔水两侧,山爪本相抱合,构成一山间盆地,曾瀦成湖海,后穿洩成陆,故俗称“海窝子”。洩水之阙口,成短峡,左右岸相对望,谓之天彭之门,自阙下鸟瞰成都平原,有如鹰隼翔视,又称海窝子为“瞿上”。由此可知,杜宇后虽已迁都郫,犹不忘瞿上,盖原自瞿上来也。可以想象,旧时的海窝子是货物贸易、人来人往,热闹繁华之地。

蜀国虽沃野千里,物产富饶,号称“天府之国”,过去却一直饱受旱涝之苦。成都平原本为白垩纪时期内海的最后遗迹,古蜀人只能穴居在岷江河谷及高山之上。四川的“川”字,就是指河流水道,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为蜀国的四大河流。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鳖灵决巫山以除水患,再到秦蜀守李冰在岷江出山口(都江堰)壅江作堋,又导洛通山(什邡章山),洛水出瀑口。由此以后水去陆出,开耕造地,让江河水终为我所用,万亩良田得到灌溉,农牧渔猎得到发展,使成都平原非涝即旱的蜀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们造福一方黎民苍生,终被后人世代纪念传颂,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为其建庙封王,烧香祈福,虔诚祭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