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追梦路上的检察院|山西运城:用公益诉讼保护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五 )

全力守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唐代以来,新绛是重要的手工业产品集散地,又是民族戏曲和民间艺术之乡,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古城格局保存完好。”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华介绍,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在运城县区里文物数量首屈一指。

新绛县检察院针对当地文物“点多面广”的特点,对每个文物保护单位都进行了实地调查,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州大堂、冯古庄墓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绛守居园池存在的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和破坏文物的行为向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对相关文物进行修缮并加强保护。

收到检察建议后,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积极履职,对绛州大堂北面墙壁上的文臣七条碑和武臣七条碑分别进行了保护性玻璃全封闭,避免被人随意拓印。对绛守居园池内几处建筑周围的树木枝丫进行了清除,彻底消除了树枝覆压屋顶的隐患。冯古庄墓地周围的随意打井问题也得到有效控制。

在新绛县古交镇北古交村了解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检察官发现位于该村的北古交圣母庙正殿因年久失修整体坍塌,散落的文物构件亟待保护。对此,新绛县检察院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职。检察建议发出后,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对文物进行了重修。“非常感谢检察机关的关注。我们听说,是检察机关发了检察建议,文物相关部门引起重视,现在修起来太好了,我们不能没有这个娘娘庙,每年的正月十八,全村人都会来到这里祭祀祈祷。这里可以说是我们全村人的一个精神寄托。”古交镇北古交村村民刘月德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