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沉世界里,京东上升( 九 )

迎击拼多多和重启聚划算的阿里,争夺下沉市场,更是一场线上差异化平台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战。看上去,京东的战火一直围绕更偏线下的物流和门店,缺少一个专门针对下沉市场人群的有竞争力的平台,这也是京东一直被质疑战略应对迟缓的原因。而大量线下店的铺开在短期内会给京东盈利带来压力。

这种布局思路或许与2017年前后开始的那场战略调整相关。那段时间,马云提出的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马化腾提出的是给零售企业做助手的智慧零售,刘强东的无界零售是寻找所有碎片化的零售场景,而非再局限于一个中心化的京东商城。

“我们的思考逻辑不是说要创造一个中心化的平台与货发生关系,而是如何将供应链能力植入到多元碎片化的场景里产生交易。”廖建文解释。在走向下沉市场的路上,京东也坚持了一点,京东从一体化走向了一体化开放,去连接碎片化的零售业态,在线上他们寻找下沉市场的流量来源,与趣头条合作、618期间接入快手电商,在线下投资五星电器,改造夫妻店做新通路等。

负责京东电脑数码品类线下业务的董春辉纠正,坪效的概念目前不适用于京东的门店,它的商业模式看重可维系用户的数量,而非销售金额。他解释,传统门店赚的是商品的进销差,京东门店本质是想让用户与门店发生多频次的、多时间维度的交易,比如店家会有专属二维码,通过空中销售和裂变营销,达成交易,而交易也会计入门店的收入。“如果这家门店可以服务好3到5公里的用户,用户可以持续到店,就可以带来增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