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百年之变 昔日“鸡毛换糖” 今日全球电商( 二 )

随着“鸡毛换糖”的生意蔚然成风,甚至由此诞生了“敲糖帮”。“敲糖帮”是主营糖食品零售、采用敲糖换鸡毛之类经营方式的小商贩群体。“敲糖帮”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合作机制,每个糖帮都有领头的“老路头”和层层相属的“拢担”、“年伯”和“担头”。

在分工方面,有挑担做生意的“担头”,坐守在固定地点为“担头”服务的“坐坊”,制作糖供应“担头”的“糖坊”,招待帮中人的“站头”,向糖帮批发百杂货的“行家”,收购糖担货物的“老土地”等。

敲糖帮的活动范围很广,其贸易路线主要有南路、中路和北路3条。各条贸易线路均设有一定数量的中转站,以衢州和杭州两个中转站规模最大。衢州站头所属分站有二三十处,可以同日供应两三千副糖担的膳宿;杭州南星桥总站的陈泰兴糖坊,不仅从事糖担批发,还时常备有数百副空糖担以备帮人之需。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外出“鸡毛换糖”,依然是当地居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1978年底,游走叫卖式的“货郎担”在义乌稠城镇、廿三里两镇开始演变为“马路市场”,当地居民在马路两侧摆起地摊,交易的商品也不再仅仅是糖,还有针线、发卡等日用小百货。只不过,此时这种行为还属于“投机倒把”,会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严厉处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