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百年之变 昔日“鸡毛换糖” 今日全球电商( 三 )

转机发生在1982年9月。这一年,义乌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并出资在县城稠城镇朱店街两侧搭起上可遮雨、下可摆摊的简陋市场设施。

这就是义乌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饱含希望与生机,市场飞速发展壮大,到1984年,市场摊位已发展到1887个,年成交额2400万元。

此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几易其址,不断扩大。到199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第一次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从此年年夺冠。

今天,义乌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45万户,是浙江省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10件饰品中,有7件来自义乌;平均每10个人中,有4个人脚上穿着来自义乌的袜子,或衣服上有着来自义乌的拉链。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用小商品做成了“大生意”。无数的“中国制造”从这里第一次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也由此奠定了“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赵雅儒 熊英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