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13条"颁布 打造"夜京城"地标推出深夜食堂( 三 )

她在一所北方城市读大四,几年时间里,借由长长短短的实习机会,先后去了潮州、武汉和北京,一边工作、生活,一边偷偷打量这些陌生城市。

最喜欢的是潮汕地区。2017年夏天,她和七八个同学一起南下做暑期实践,住在老城区,附近有许多菜市场、糖水店和大排档,稍一流连,就到了深夜。用小梁的话说,“感觉外面那么热闹,待在屋子里就是罪恶。”

她的手机里至今依然保留着那时候的照片,凌晨的街道灯火通明,大大小小的海鲜铺在冰块上,泛着银光。每天的晚饭时间,他们都只是简单吃点,留着肚子给深夜的大排档。在烧烤和砂锅粥的环绕下,一坐就到凌晨,“很杂乱,很喧闹,但是也很有生活气息,很有人味儿。”

那段时间养成的习惯,到北京后不知不觉被改变了。初来乍到,小梁照例在深夜掏出地图,看看附近有没有吃夜宵的地方,却发现许多餐馆已经打烊了,通宵营业的便利店也远在几公里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去处,时间久了,便也习惯了在出租屋里刷手机、看书度过夜晚时光。

不过,最近,总被调侃“没有夜生活”的北京,开始着力把“夜间经济”摆到了台面上。7月12日,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被简称为“夜间经济13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