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谢晓亮: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 三 )

我个人的科研经历就可以证明中美之间的开放合作受益的是全世界,绝不仅仅是中国。仍在哈佛任教时,我频繁往返于波士顿和北京,与北大的乔杰、汤富酬教授合作,成功地将高度精准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MALBAC)运用到体外受精的胚胎检测中。MALBAC 技术最初是由我在哈佛的团队发明的 [2]。2014年,第一个 “MALBAC 婴儿” 在中国诞生 [3]。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一千例不携带父母基因缺陷的健康的 “MALBAC 宝宝” 在中国出生,展现了精准医学的威力。

北大谢晓亮: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

首个“MALBAC婴儿”2014年9月19日出生于北京

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我们做这项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造福中国。在全球有几千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威胁着所有民族人民的健康。我很高兴这项技术已经在美国投入使用,使得更多的家庭受益于这项跨国合作的研究成果。

去年回北大以后,我继续开展中美合作的医学转化研究,只不过是代表中国做贡献。最近,我的团队跟美国著名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Catherine Racowsky 教授的团队合作,研究无创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无需胚胎活检,只要通过检测胚胎释放到培养液中的少量游离DNA就能判断胚胎的状况,不仅无创,结果还更加准确可靠。目前两国的临床试验都在进行当中 [4]。这是跨国合作互惠互利的又一力证,并不是美国公众常被误导的那样——中美科技合作唯有中国获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