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守改变的乡村教育( 五 )

在隆林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各个乡镇里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年轻父母走出大山,使家庭的经济状况迅速得到改善的同时,留守在家的孩子却要面对很多难以名状的成长伤痛,当地的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今年2月,教育专业学生覃莉(化名)回到家乡德峨镇的一所村小顶岗实习。一天,她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时,突然一辆大卡车从窗外飞驰而过,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纷纷把头伸出窗外,一名男生大声说“静静的妈妈去打工了”,并用手指着那个小女孩。

让覃莉感到有些震惊的是,对于妈妈的离开,静静并没有任何伤心难过的表情,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

下课后,覃莉找她谈心,问她:“妈妈出去打工了,你想妈妈吗?你要是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可以用老师的手机跟妈妈聊天。”小女孩回答:“我不想,我不好意思跟妈妈讲话,我害羞,我也不知道跟她说什么,我从来不会主动跟她讲话。”

覃莉了解到,静静1岁时,她的父母就去广东打工,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隆林中学教语文的杨兰就观察到,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很多学生的性格都比较孤僻,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有时老师在课堂上,某句话说得重了点儿,学生就会哭,或者老师讲到某些问题,他会觉得是针对他的,会闹情绪,甚至记恨老师。”杨兰说,她带的高中生,有些虽然个头很高了,但依然很不成熟,有时想做什么就由着性子去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