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系统大有可为 从鸿蒙看未来操作系统的大潮( 三 )

而Windows则属于有点接近微内核的混合内核结构,内核和驱动是分离的(Vista后绝大多数驱动只运行在User层中),且微软提供了标准驱动模型(例如WDDM图形驱动),因此可以灵活适配各类硬件,升级维护更方便。

国产系统大有可为 从鸿蒙看未来操作系统的大潮

由此可见,内核的差异,可以令系统在升级维护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

宏内核整合了更多功能,而微内核则将功能拆分、模块化。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硬件形态变得越来越百花齐放,想要在不同硬件上建立起统一的平台生态,组装更灵活、更轻量的微内核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实际上,近年来系统内核的微型化屡见不鲜。

例如安卓8.0开始推行Project Treble,将驱动和内核剥离开,理想情况下用户无需等待厂商的驱动适配,也可以通过单独升级系统分区更新到最新版安卓。

而谷歌的尚未推向市场的Fuchsia系统则更进一步,使用全新微内核“Zircon”,而根据目前的消息,谷歌打算将Fuchsia打造成为一个跨平台的系统,除了适配手机平台,还能够在物联网上征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