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沈从文:水不会在青天沉默的,它一定要响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一诗一会】沈从文:水不会在青天沉默的,它一定要响 来源:界面新闻

【一诗一会】沈从文:水不会在青天沉默的,它一定要响

沈从文(1902-1988),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1917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以白话文撰写的、不受格律限制的“新诗”取代“旧诗”,成为了诗歌写作的新风向。当时,创作新诗的目的就是否认旧诗是诗。一系列被称为文化先驱的新人,包括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无不例外开始新诗的创作,但热潮过后,这些诗歌却没能留下太多影响。沈从文曾在文章《新诗的旧账》中梳理新诗发展的历史,对此,他毫不客气地表示:“把这些人的名字,同新诗并举,如今看来似乎有点幽默了。”由于初期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设任何规范,几乎一切分行皆可称为“诗”,所以就数量而言,新诗的成绩是不小的,但就质量而言,沈从文认为“多数诗都太杂乱、太随便、太天真”。

对于读者而言,沈从文在小说、散文以及历史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早已十分显著,但事实上,他与新诗的关系更为密切和持久。自上世纪20年代起,沈从文就是新诗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不仅自己写诗,还致力于新诗的批评和研究。在他看来,新诗最大的问题在于诗人们误认为诗歌应该抛弃一切形式的束缚,仅依赖“语言的精选与安排”来创作,但实际上,新诗的停滞不前正因为它缺乏形式上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诗的试验,沈从文在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和《益世报·文学周刊》上坚持刊登新诗,鼓励多方人士参与讨论和研究。即使在诗歌备受冷落的时期,他本人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也从未减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