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火爆文化资产需保护 农业休闲产业频现尴尬( 二 )

乡村民宿作为一种带有人性温度的非标准化住宿产品,深受消费者追捧,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南方人文环境与北方的地貌气候等,这些天然反差为民宿蒙上了一层情感色彩,一度成为情怀的代名词,特别是乡村民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

“宿在民居、乐在乡间、游在山水,具有自然味、乡土味、人情味,是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奇在分析民宿这种乡村经济的新业态时认为,“民宿经济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极。”

经营扎堆而非独家,民宿品牌“伤不起”?

进入姚官岭村,一架30多米长的实木花架上爬满了葫芦藤,翠绿色的葫芦和大红灯笼悬垂着。村域环境留给人的印象是,小而不失温馨,干净而不失随和,沿路偶尔碰到的村民亲切地打着招呼,透着山村居民的从容自在。

民宿产业火爆文化资产需保护 农业休闲产业频现尴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