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火爆文化资产需保护 农业休闲产业频现尴尬( 四 )

采访人员采访中得知,姚官岭村投入运营和在建民宿全部是在原有宅基地上翻建的新房,仅土木工程,每所院落的投入就达65万元,“这部分投资主体是北京姚官岭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基建资金来自北京银行贷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姚官岭村党支部书记张晓静说:“之所以和6大民宿品牌签订长达20年的租赁合约,目的是让民宿品牌安心经营,另一方面,是让老百姓20年后收回的房子仍然结实耐用。”

据张晓静介绍,村里闲置宅基地已由北京姚官岭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以3万元/年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过来,租赁期间,民宿品牌按年支付租金,每5年为一个阶梯租金上浮10%。张晓静告诉采访人员,为了发展姚官岭民宿产业,北京姚官岭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向北京银行一次性贷款600万元用于老房翻建及管线铺设。软装部分是按每个民宿品牌个性,各自投资完成。“平均下来,每所民宿院落投资在80万元。”张晓静介绍说。

“民宿投入成本非常高,有的品牌做不到一个品牌投一个村,所以要寻求多品牌置入。”一位有着多年民宿运营管理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民宿运营上,最大的成本还是人员开支,渠道推广费用也是大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