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火爆文化资产需保护 农业休闲产业频现尴尬( 六 )

姚官岭村的民宿。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纪辛 摄

和老龄村民不同,带采访人员参观的管家是一位回村“上班”的九零后。她告诉采访人员,合宿一共聘请了9位村民,有年轻人看到民宿发展机会,选择回村就业。“全村120户,除了在合宿上班,基本家家都在村里担任公益岗,每月有固定收入,比如负责打扫村域环境卫生,或者在合作社种菜。”

“村里发展民宿的同时,由合作社牵头,也在试种小米、水果玉米、原味西红柿等农产品。”张晓静告诉采访人员,“现在村里会种地的人都是60岁往上的,年轻人都不会种了。”

民宿产业能否弥补空心村所带来的问题?

有经营者认为,“无论300块一宿,还是5000块一宿,其实,和村落本身没啥关系。”

宿联中国董事局主席、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副会长凌新建认为,“村民们不能从民宿的火爆中获益倒是其次,更糟糕的是本来祥和宁静的村落,从此被做买卖的外来者,彻底破坏了那最后一份纯真,资本推动的‘民宿’浪潮,极有可能把文化生产方式从它原来的土壤中活生生拔出来,涂脂抹粉盛装打扮后作为美丽的干尸,加以炫耀和贩卖。”凌新建认为,民宿发展过程中最值得加以保护的资产是“鸡在房屋上跑着,院子里堆着满地的玉米,原始而纯真的状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