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过冬:去年增速、月活双降 投资规模锐减九成( 四 )

从2014年起,移动出行曾被普遍看好,按照原有的互联网思维,一旦在市场形成规模化,实现盈利将指日可待。然而事与愿违,即便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未能走出亏损的窘境。 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不断上演。

8月9日,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发布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收入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净亏损52.4亿美元,同比亏损扩大。稍早前,Uber竞争对手、网约车第一股Lyft也发布今年二季报,营收8.67亿美元,同比增长72%,亏损由此前的11.5亿美元至11.75亿美元降至8.5亿美元至8.75亿美元。

贝恩以Lyft为例研究认为,司机报酬、奖励补贴和相关保险是导致Lyft亏损的主要原因,2018年lyft乘客每单平均车费13美元,其中9.5美元作为司机收入,包括奖金和补贴;3.5美元作为平台收入,佣金率27%。但扣除乘客补贴、研发、保险等各项支出,Lyft单均运营亏损达45%。

曾伟民认为,出行企业破解盈利难题要关注一些手段:极致的运营对出行企业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网约车公司应该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运营成本。在中国的高线城市,网约车公司的渗透率正在临近饱和点,这就意味着公司应该将业务重点转移至低线城市,去那里争取高增长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