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半月形石刀 见证安宁河谷的富饶( 八 )

田野调查、考古发掘等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学科的加入,使我们能够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渐渐拼凑复原古人生活画面。

盐源的皈家堡人以石刀、石斧、石锛为主要生产工具,用石刀收获粟黍。而在安宁河谷的土著棲木沟人以及《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提及的椎髻邛人,在安宁河两岸聚邑而居,劳作耕田。稻子黄时,用石刀或者铜镰采下穗实。在一段长时期的铜石工具生产中,多垦荒,勤耕耘,只盼来年多收个三五斗。随着安宁河谷农业生产发展,文化传播带上频繁交流,铁质农具逐渐取代了石刀生产地位。如今的琅环乡人乐享安宁河谷这得天独厚的美丽富饶,在这块土地上翻土、灌溉、播种,收获小麦、玉米、小葱和时令蔬菜。既拥有机械化农具适应大规模生产、收割,也能荷锄,挥舞镰刀用于小面积作业。

而博物馆里的石刀,它经过选材、加工、穿孔,用于收割或刮削,也许还未来得及真正使用便随主人深埋于地下,直至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再度回归人们的视线,依然身藏谜团。它见证了安宁河谷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想必也冷观过旱涝病虫、颗粒无收的惨淡。如果石刀会说话,它的故事一定很长很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