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中国做对了什么|贾鹤鹏( 五 )

当然,国内学者曾有调研指出,中国很多基层科普做得很勉强,一些农业科技讲座还需要给听众付钱。但能付钱鼓励最基层听众这一点,本身已经说明了基层具有了相当的组织动员能力。

然而,在科普能深入基层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却与科学家疏于参加科普矛盾。

对科学家疏于参与科普,常见的解释是缺乏制度性激励,以及科学家工作太忙。但同时,我们的调查显示,也有其他因素值得思考。一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缺乏科普渠道,另一点是他们认为媒体不可靠。

这两点因素,实际上指向了现有的科学传播组织动员网络的不足——尽管这个网络体系有强大的基层渗透和动员能力,但它要依靠科学传播的行政体系,而这样的行政体系实际上与科学家日常活动是分离的,很难调动科学家。

不仅如此,依靠行政系统运转的科学传播组织动员体系,在科学界的落足点放在了各级学会,而中国科学界由于体制的原因,学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也没有像美国科促会那样,将科学传播作为自己活动的主要支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现有的中国科学传播系统在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科学界自发科学传播活动的替代或挤出效果,而科学界自发的和基于科研机构自身(而不是专职科学传播机构)的科学传播活动,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科学传播活动非常活跃的主要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