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中国做对了什么|贾鹤鹏( 六 )

No.3

行政体制的代价与盲点

科学家对“媒体不可靠”的判断也与中国科学传播体系的组织有关。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属于科协系统的各级科技报系统,隶属于科学院的中国科学报系统,以及属于科技部体系的诸多报刊,这些是科学传播的“自己人”,一般不会被科学家们认为不可靠。但大量的市场化媒体则因为其科学素养低下又追逐新闻热点而不受科学家们待见。这些数量更大、更活跃的媒体长期以来没有被纳入到科学传播的体系。这也是依靠一套行政系统发挥组织动员的中国科学传播体系涵盖不足的地方。

除了媒体动员不足外,这套动员系统对官方体系之外的力量调动也是不足的。以全国科普经费为例,2015年全社会科普经费141.2亿,其中75.5%来自政府。全社会科普经费捐赠仅为1.1亿元。

对此,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如果向中国的民间基金会(如阿里或腾讯等)申请基金,科普项目一定要被包装成环境教育或者社会公益项目(狭义的,敬老扶贫型),因为科普浓烈的官方色彩,使得这些基金会认为,科学传播本身不关我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