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70年:区域差距从扩大到缩小,协调发展新格局渐成( 二 )

东北地区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上,建立了重工业基地。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我国实行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项目总数的3/4、投资总额的2/3都安排在内地。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投资重点进一步向中西部尤其是大西南布局。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均衡发展战略,拓展了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加快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1978年分别增加至1514亿元、750亿元、726亿元和486亿元,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明显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基本上在50%上下小幅波动,甚至北方地区在不少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由于地处海防前线的关系,这一时期国家的重点投资相对较少,尤其是福建、浙江当时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东北等地有较大差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