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出版与影视改编是强大助推器(从茅盾文学奖看长篇小说创作②)( 三 )

影视改编是潜在动力

不久前,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凭借精良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俘获了大批观众。根据书旗小说和天猫图书8月初公布的数据,近一个月来,《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子书阅读人数和纸质书销量分别上涨818%和862%。

近年来,一些影视剧热播后,原著图书销售呈现飞速上涨趋势。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同名改编剧因原著的巨大影响力,播出后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电影《狼图腾》于2015年2月登上荧屏,上映仅半个月,在收获超过5亿元票房的同时,还促使原著小说的销量较上月激增了20倍。2017年初,随着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原著纸质图书也有5倍增长,其Kindle电子书则增长了超过20倍。

影视剧市场看好长篇小说,作家尝到了图书销量不断增长、知名度不断提升的甜头,创作热情被不断激发出来,影视改编甚至成为一些小说诞生的原因。

与制作方找原著、改编、拍摄的模式不同,有些长篇小说专为影视剧制作而创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介绍了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的创作缘由:导演冯小刚希望把自己当年当文艺兵的经历通过电影呈现出来,于是严歌苓与其合作,专门写了小说《芳华》,为电影提供故事内容。影视剧改编成为作家创作中若隐若现的潜意识。如今,部分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希望作品被知名导演相中,因此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未来小说影视化的因素。

推荐阅读